(资料图)
【清史杂谈-62】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雅克萨被清军胖揍后,俄军首领托尔布津带着残余部队退回了尼布楚。但托尔布津并不甘心失败,他仍想东山再起。不久后,另一个殖民头目拜顿带着600名援军来到尼布楚,俄军的力量增强了。
托尔布津打听到清军已经返回了瑷珲,并没有在雅克萨留守,于是他和拜顿一起率领俄军重新占领了雅克萨。这次他们在雅克萨修筑了更加坚固的棱堡,妄图顽抗到底。清军只好再次出兵。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萨布素率领2000余名官兵进抵雅克萨。此时城内俄军有800多人,他们粮食充足,火枪也比清军多,已做好了死守的准备。
刚开始,城内俄军实行积极的防御策略,他们频繁出城反击,防止清军接近和破坏城墙。清军的武器装备处于严重劣势,除了大炮之外,只有50支火枪,大部分士兵还是使用弓箭刀矛作战。尽管武器落后,但清军士气高昂,附近的达斡尔、鄂温克等当地居民也纷纷赶来助战。他们屡次在城外挫败俄军的反击,在战斗开始的前几天,就打死了100多名沙俄侵略军,俄军头目托尔布津也中炮毙命。
虽然屡次在城外挫败俄军,但是由于雅克萨城的工事非常坚固,清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破城,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黑龙江寒冷的冬季很快来临了,清军停止了强攻,在雅克萨城外深沟高垒,团团围困。经过长期的战斗和围困,俄军大多战死或病死,最后城内仅剩了60多人,粮食弹药也消耗殆尽。尼布楚方面亦无力再派援军,雅克萨的俄军处于了坐以待毙的境地。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11月,沙俄政府为了挽救雅克萨的局势,派出使臣来到北京,向清政府表达了希望和谈的意愿。康熙帝同意了沙俄的和谈请求,命令清军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等待沙俄谈判代表到来。两年后,以戈洛文为首的沙俄谈判代表才姗姗来迟,到达了尼布楚。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率领的代表团先于戈洛文十几日到达。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双方正式开始边界的谈判。
由于此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正在进攻喀尔喀蒙古,威胁内陆,清政府希望能早点儿从黑龙江抽身去对付噶尔丹,所以在谈判中对俄国做出了一些让步。俄国此时也正在忙着与奥斯曼帝国争夺黑海出海口,没有力量支援远东,所以俄方代表戈洛文也就见好就收,没有在尼布楚谈判中做过多的纠缠。
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当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双方正式结束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为界,划定了双方的东部边界。在《尼布楚条约》中,中方做出了一些让步,放弃了对尼布楚地区的追索。条约确认了黑龙江两岸、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大海,包括鞑靼海峡和库页岛均为中国领土。总体来说,该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