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失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金智英,出生于1982年,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她曾经做过公司职员,在孩子出生后便成为了全职主妇。
她的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声音,一边做家务一边播放的新闻,孩子的哭声和喊声,父亲的责骂声,婆婆的唠叨,丈夫不理解的话语,还有上班族对主妇的嘲讽等等……她的生活被他人的吵闹所围绕着,却唯独表达不出自己的声音,直到她生病了。
在智英受到刺激的时候,她会突然变成另外一个人,并且以这个人的口吻说话。
当她得不到丈夫的理解时,她突然变成了因生孩子而去世的好友。
当她在婆家疲惫不堪的时候,她变成了自己的母亲;
当她听到母亲要为她牺牲时,她变成了自己的外婆。
似乎只有借助他人的身份,金智英才得以说出压抑在她内心的话语,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控诉自己受到的不公。是的,女性长期处于一种失声的状态,她们不断在承担着那些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责任,早已经习惯了把部分的自己让渡给别人,允许他人的想法入侵自己的生活。一旦她们意识到了这一切,要求他人承认自己受到的伤害,迎来的却是更汹涌的指责。所以她病了,至少生病,能给予一个人“不正常”的特权。
虽然智英以她人的身份做出反击时能让观众领略到一丝快感,但那始终不是她自己发出的声音。终于,在影片的结尾,在智英正视了自己的伤痛逐渐恢复的时刻,面对上班族的恶语相向,面对“妈虫”的指责。她没有向上一次一样逃避,也没有突然发病成为另一个身份,而是以金智英自己作出了反击。这是全篇看得最令我酣畅淋漓的片段,它启发着我们所有东亚的女儿要学会愤怒,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二部分 他者
波伏娃的《第二性》曾经阐释过,女性是第二性,是排除在男性之外的“他者”。整部电影通过记录金智英从出生到上小学、中学、大学、再到进入职场、以及结婚辞职后在家发生的一件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一位“他者”是如何被忽视、被凝视的。
从小在家里,只有弟弟是最受宠爱的,是爸爸和奶奶的宝贝,享受着拥有自己单独房间的待遇。而智英和姐姐从小被训练着做家务,照顾弟弟,以及被说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从小听到大。有一个相当讽刺的情节,当智英的爸爸得知女儿生病后想关心她时,却连女儿喜欢的面包口味都不知道,而是记成了儿子的。
在社会中,金智英们是一个个被窥视的个体。智英在读书时曾经被人跟踪,好在得到了一个姐姐的帮助,而当她向父亲哭诉的时候,等来的却是斥责。在今天,“受害者有罪论”那一套早就过时了,但还是有人不断在苛求着完美的受害者,质疑她的弱势、询问她被伤害的理由。更令人诟病的是发生在公司的偷拍事件,被害者的视频被传播、被转发,被讨论,加害者并不以此为耻,而受害者从只能保持缄默,因为当被窥视的同时,她们背上了“肮脏”。其实,完成这场戕害的不是个人,不是几个人,而是整个社会。
在职场中,金智英也曾经盼望过,盼望成为像组长一样闪闪发光的女性。但事实是,她不自觉地做着像倒咖啡这样边角料的工作,或是因为将来可能会结婚生子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错过了自己想做的工作,默默地羡慕升职加薪的男同事。没过多久,金智英就离开了职场,成为了全职的妻子和妈妈,承担起了“母职”。
金智英和她的组长看似南辕北辙,却如同镜子一般互相映照着对方。智英放弃工作选择家庭,成为了别人口中毫无用处的“妈虫”。而组长将精力地更多放在工作上,成为了男人口中失败的母亲。两个人看似都有选择的权力,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他们的另一半却不用承担。
所谓的第二性,就是女人并非以自身主体而存在,而是在某人的人生剧本中充当着配角,某某的妻子,某某的母亲,而她的声音、欲望、理想,甚至于名字都逐渐被掩盖了。
关于电影的内容就说到这,希望女生和男生们都能亲自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在最后我想谈一谈这部作品在创作方面给我带来的启发,除了金智英在产后患上精神分裂这一点,略有戏剧化的设置以外,电影的其他部分都是由生活本身所构成的。它没有放大矛盾、或刻意制造冲突,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的东亚女性从小到大的生活片段,但事实上却编织成了一个令人非常心痛的故事。《82年生金智英》曾经在韩国造成过轩然大波,电影和女主演都曾遭到过某些韩国男性的辱骂和抵制,他们的愤怒就足以证明真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抛开创作的技巧、套路,从生活中提炼真实就是最好的摆脱窠臼的方式,也是写作入门是最好的选题法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