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名言名句,着实不少,谈的都是读书的重要性。面对浩瀚的书海,没有适当的方法,想把书读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资料图】
好之不如乐之
“刘项从来不读书”,是厌书者的最好借口。刘邦、项羽是人中龙凤,成就了难以企及的事业,做到了青史留名。刘、项年轻时读书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大风歌》《垓下歌》至今流传不衰,足见两人的非凡才情。刘项争霸之时,队伍庞大,身边自然不乏饱学之士。那个时候,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善于用人。
有人说,我也想读书,不过一捧起书,刚读几行就眼皮打架;还有人说,我一读书就脑袋发蒙。症状不一而足,核心都是读书就难受。可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喝起酒来,打起麻将来,似乎一个个生龙活虎,可以通宵达旦。细究起来,还是因为不喜欢读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读书重要,不如喜欢读书;喜欢读书,不如以此为乐。孔子最看重的弟子颜回,是安贫乐道的典型,后世所谓“孔颜之乐”,既是对安贫求道的称颂,也揭示了“乐”的巨大作用。以求道为乐,才能不以“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为苦。读书也是如此。
好乐避苦,实为人之天性。以读书为乐,才能“书山有路勤为径”,才能“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才能有什么“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心得之类。因此,读书有千方万法,“乐之”为首。
朱子读书法
历代学问大家对于如何读书,都有一些诀窍。但是,系统总结读书方法且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张洪等人钩沉整理的《朱子读书法》。
朱子即朱熹,是宋代大儒、理学大师,也是配享孔庙的儒家代表人物。他总结归纳的读书法,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系统的读书方法,对后世学人影响巨大。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书“三到”(口到、眼到、心到),就是朱子的发明。近代以来的大学者钱穆、徐复观、余英时等,也曾向读者全力推荐这种读书方法。当然,朱子谈读书法,大多是对其弟子门人讲的,其讲授对象是以读书为志业的士子。不过,对于众人而言,也很有启发性。
《朱子读书法》的重要编辑者张洪,在其序中有言:“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很好理解,就是先易后难、次第展开。如读“四书”,朱子认为其次序应该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按此顺序,读透一本,再读其他。
“虚心涵泳”,就是做到孔子的“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心中不要先存偏见、臆见、执念。这样才能沉浸书中,反复推敲、玩味,读出其中的真滋味。
“切己体察”,就是切合问题,省察自己的缺点,求得进德修业,也就是孔子讲的“反求诸身”。古人读四书五经,读的是义理,行的是修身,强调的是为学为人一体。也就是说,结合自己的经历、遇到的问题,使书中的义理与自身的修养结合起来。古人把为学为人当作一件事,故有此说。
“着紧用力”,用孔子的话就是“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用朱子的话就是“饥忘食,渴忘饮”,就是“逆水行舟”,比如饥似渴更进一步,一刻也不懈怠。
“居敬持志”,居敬,就是对圣贤之言心存敬畏,读书时“且将此心葬于书”;持志,志为“士之心”,要有“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远大志向。
书是知识之载体,是思考之媒介。无论是学者,还是芸芸众生,如果以此方法坚持数年,必有收获。
读书的“串子”
读书务求贯通,做不到贯通,就是“长脚的书橱”。“书橱”里的书再多,也只是量的变化而已。
明中叶大学士丘濬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六岁能诗,二十三岁中进士,博极群书,著有《大学衍义补》,被世人称为“通儒”。同僚某公评价他满屋子铜钱,就是缺少串钱绳子。他回击某公有满屋子绳子,就是没有铜钱。实际上,丘濬不仅满屋子钱,也不乏串钱的串子——经世致用。这是他博览群书的根本目标。南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丘濬广泛搜罗材料,撰写《大学衍义补》,补齐“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儒家强调读书做人要做到“博约”,即“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仅就读书而言,也应该做到“博约”,就是要用一条主线把自己的学问贯穿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离开了博,见识太浅、眼界太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受限;离开了“约”,缺乏主线,而所有的知识只是未经消化吸收的“原料”,遇到问题依然解决不好。
学会读书,逐渐如吃饭穿衣般重要。文化的沉淀,使书山越来越高,书海越来越大。面对书山书海,如何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未来发展方向,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循序渐进地夯实知识根底,最终成为通专合一的贤人,确实值得下番功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