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木樆露,带有“亳州”印记的手工精油皂,刻有“善学善教 育己育人”字样的香囊……今年3月,安徽省亳州学院各学生社团研发推出的中医药产品成了学校师生的时尚用品,很多同学都将它们当作走亲访友必备的“伴手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0月初,亳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团队开始研制止咳润肺系列产品。“同学们发现很多老师咽喉常有不适,研发初衷就是尊重老师、感恩师道,结合‘药食同源’的理念,制作止咳生津、清热润肺、利咽开音等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木樆露。”该系214酿酒一班学生、校食品养生协会陈凡颖介绍。
这一产品由酥梨膏、梨膏糖组成,以安徽宿州的特产砀山梨为主料,川贝、胖大海、罗汉果、甘草、冬凌草、金银花、枇杷叶、枇杷花等中药材为辅料。砀山梨果大核小、皮薄汁多、松脆香甜,产品的研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农民增收。
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第一个困难就是梨膏糖不出砂,每次得到的梨膏糖都是硬质糖果。“出砂的意思是熬到一定时间能出糖霜,是制作过程的重要环节。糖霜冷却后变成砂糖,没出砂的原因是没熬到火候或是熬过头。”陈凡颖说。
经过多次把控火候的训练和摸索,团队终于制作出想要的砂板糖。
此外,制作时需要手工添加川贝母,有同学将其熬成了粉末加入产品中,这使得梨膏糖中夹杂少许白色粉末,影响观感和口感。为此,指导老师张雪提出用胶体磨进行湿法研磨技术,没有相关学科基础的同学一有空就去学校实验室观察学习如何进行湿法研磨,最终将固体转换成液体,也解决了难题。
“我们在砀山梨汁生产工艺中应用膜分离技术,有效解决砀山梨汁的沉淀问题,所得滤液澄清、透亮、无菌,长期放置后无浑浊现象,可有效避免传统过滤工艺上的不足。”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团总支书记刘开放说,传统的中药汁煎煮工艺不能将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完全保留,团队使用的煎药壶能防止沸腾溢出,保存中药材有效成分。
此外,为了产品食用方便,木樆露系列产品都采用独立包装的形式,酥梨膏一次一支,温水冲泡即可;梨膏糖一次一颗,含于口中即可。
在中医药相关产品研发过程中,亳州学院打造“一院一品”工作思路,由各学院学生社团老师和成员集思广益完成新品研发和制作。
芍药花位列草本之首,千百年来一直是养血柔肝、散郁祛瘀的良药,同时被选为亳州市的市花。亳州学院中药学院学生会从2020年11月开始制作手工皂,手工皂产品采用芍药花的外形,正面印有“亳”字篆书。研发团队希望在制作手工皂的同时宣传中医药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中药的兴趣。
手工皂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克服了许多困难。
亳州学院224药学2班的孙悦悦介绍,刚开始,大家总是不能精准计算皂基用量,导致制作过程中皂基不足,影响后续制作环节。后来,同学们尝试提前准备好材料,并在一次次摸索中明确皂基与其他材料的用量比,提升了工作效率。
又一个难题摆在了团队面前。由于掌握不好滴加量,手工皂香味总是太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克服枯燥的实验过程,先在一块香皂中实验滴加1-2滴精油,再检验香味是否合适,若香味不够明显,再逐滴滴加,直至合适。“在手工皂制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分工明确、尽心尽力,这才有了今天一块块精美细腻的手工皂。”孙悦悦感慨。
一年多来,团队成员主动留在实验室连夜制作手工皂,同学们还尝试制作“双拼、多拼”手工皂,将不同颜色的皂液依次倒入模具,达到颜色分层的效果,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同时,大伙儿巧妙地将无机化学、化学实验等知识应用于皂基制作。譬如,皂基的融化采用了水浴加热的方法;在探究手工皂最适香味浓度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正是因为打造了不同种类的皂基,才为后期打造多种具备独特颜色与香味的手工皂奠定了基础。
亳州学院214中药学1班的马翊铭介绍,香囊有驱虫、预防感冒、安神助眠等多种功效,这源于传统中医的“衣冠疗法”。团队最初的产品是在简易的布袋里面装几种药材,但很多老师与同学反馈了款式简单、手感差、不美观等问题。
于是,团队走入同学中调查,决定设计具有中药学院特色的定制款香囊袋,一是通过填充棉花增加手感,二是把药材打成粉末去维持中药香味。
为此,同学们经常请教专业老师了解药材功效、性状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人群等。“比如冰片药材是安神助眠香囊配方中的药材之一,但孕妇和小孩不可食用。我们就制作出适用于孕妇、小孩和适应于成年人的两款配方香囊。”亳州学院中药学院团总支书记李阳说。
在制作中药手工滴胶产品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充分运用有机化学等交叉学科知识。
224中药学1班的刘倩说:“除了用心搭配和细心实验,产品脱过模后,我们还会用小钻头,将半成品打上孔,便于后面的组装。通常我们使用一些挂件绳或者钥匙扣去组装它,并通过拼接设计,制成一个个图案精美的滴胶产品。”
214药学1班的王雅菲是该校中药养生协会副会长,她说,这些年学生进入社团后,社团会定期开展识别药用植物、中药植物比赛、知识培训等,让学生们亲手制作植物标本、进行药用植物采摘、了解和辨别药用植物,目的是让青年学子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盛男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标签: